全国政协委员吉宏忠提出推进道教组织的现代
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
经过不断深入地学习、领悟和讨论,我认为当下在道教界已经形成两个共识。
共识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这要求我们自觉团结和带领道教信众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先进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强国。这是任务,更是重大机遇。
共识二: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作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继承者,道教界理应主动推进道教组织的现代化转型,自觉担当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职责。这是道教中国化的重要课题,也是每一个道教徒义不容辞的。
借此机会,我结合上海道教的些许探索,就如何通过推进道教组织的现代化转型、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以思想建设、队伍建设助力现代化转型
“太上无极大道”弘传关键在经、师二宝。道教的现代化转型也是一样,思想基础是我们的道教经典与教义,组织基础主要是教职人员队伍建设。
关于道教经典与教义,当前迫切要做的是加强研究,深入挖掘研究道教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探寻道教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和生长点,构建当代道教教义思想体系。我们正在整理《上海道教史》和老道长口述史,希望能为道教思想体系现代建构有所帮助。
关于教职人员队伍建设,上海做到“三量”一是“盘活存量”制定了《上海道教人才库》和《上海道教宫观主要负责人选拔任用办法》规范上海道教宫观主要负责人选拔任用程序,试点宫观负责人竞聘上岗,打破论资排辈、平衡照顾。二是“扩大增量”创新办学思路,吸纳优秀生源,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上海道教学院第五届毕业生进行成建制分配试点;第六届与上海中医大合作开办道教养生专业,报名踊跃。三是“提高质量”建立健全道士队伍自我纯洁机制,制定了《上海道教清规榜》对外公示,并设置意见箱,自觉接受信众,增强自我约束能力;配套制定了《上海道教教风督查办法》结合道士身份年检。对每位道士的道风持守进行量化检查;分层次、分批次、全覆盖地组织全市道士学习轮训,加强道士队伍政治思想和道教理论的学习。对于严重违反规戒或连续3年年检不合格者,坚决清退。
二、创新理念,探寻道教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模式
一是明确定位,整合资源,将宫观建设成为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传习中心。道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守护者,国学素养是我们的优势和衣钵。我们定期组织有特长的教职人员,为皈依弟子开设唱诵班、乐器班,为大众开设国学、太极拳和古琴班,组织《道教与精神分析》《道德经与心理治疗》读书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适应当下,完善各类服务主体,用现代公益的理念来弘扬传统文化。我们打造了一个平台,即上海慈爱公益基金会,抓好各庙观的功德会(皈依弟子、善信)和志愿者分队(爱心人士)最大限度调动他们走进传统文化,学习国学,知行合一。
三是回应社会需求,为人民群众公共文化空间。我们开设有琴棋书画、中医养生等20余门公益课程,惠及4000多人次。书法、三字经、论语、茶道、民族打击乐、太极拳,动静结合,体现了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很受大众欢迎。新上海人的沪语启蒙、为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准备的书法与茶道课程、为来沪外国人设计的琴棋书画课程,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针对青年,组织七夕节拜月老活动,加开婚恋讲座,很多人因此喜结良缘。此外,还有服务社区老年人的养生讲座,帮助老人延年益寿。
总之,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作为,我们唯有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加快实现道教的现代化转型,才能更好地促进道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发挥出道教应有的时代价值。
3月4日上午,全国主席汪洋看望出席全国十三届二次会议的界委员并参加界委员小组会讨论,同大家共商国是。本文为全国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吉宏忠道长在会上所做的发言。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文化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对文化有一个较为共同的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