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了解吗可以创造需求并重复这一创造
如何理解供应链的内涵?产生的背景是什么?供应链原是一个微观层面的管理概念,是指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链结构,其核心在于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四流合一的管理体系。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供应链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企业微观层面的管理性活动,也不仅仅是简单的链结构,而是一种新型的生产人组织方式。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演变,主要在于:
第一、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然。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强调的是企业内部的职能化分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是一种纯粹的市场性关系,为了形成各自的市场地位和优势,相互之间会因为获取核心资源和能力产生博弈关系,其结果商业市场变成了竞技场,而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整合上下游的资源和行为,纵向一体化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但是这一模式产生的结果是专用性资产投资较高,同时因为退出壁垒产生较大风险,而且大量的独立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不能够有效介入到整个产业的有机运行过程中,形成不了合力。
因此,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实现合理、有效,同时又是协调、有机的产业分工,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实现专业化分工,形成独特、差异化的核心能力和优势,而且相互之间能够形成协调、协同,形成1+12的效应。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运用新型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整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协调不同的产业活动、联通差别化的产业主体,实现产业的横向价值链、纵向价值链以及跨产业的斜向价值链,这正是当今供应链从微观管理上升到产业层面的推动因素。
第二、信息技术进步的推动。供应链的演进和发展还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在以往的经济状况下,要想实现四流合一,组织与组织之间产生协调,较为困难,这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就容易产生机会主义,更不用说企业业务之间的协同。从客观上讲,今天的产业活动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广泛,商业活动也越来越国际化、全球化,而因由空间、时间上的差异,协调合作往往难以实现。
然而随着互联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零时差”、“零距离”、“零成本”,供应链的协同范围可以覆盖整个产品价值链,组织形态也更加扁平,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大大降低,这就为整个产业合理组织和管理奠定了基础,在技术的推动下,就能够实现供应链所要求的“产业组织络的有机化”、“产业价值络的有机化”、“产业物流络的有机化”以及“产业资金络的有机化”。
第三、需求结构的变革。需求是推动产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我们最需要探索的问题,这如同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在《需求:缔造伟大商业传奇的根本力量》一书中指出的那样“需求,是一种不寻常的能量形式。
需求的力量推动着这个世界的发展,大到国家经济、宏观市场,小到组织机构和我们手中的工资条,身边的每一样事物都依存于它。没有需求,发展就会减速慢行,经济就会飘摇不定,社会就会停滞不前。然而,需求究竟来自何方,
我们真的了解吗?可以创造需求,并重复这一创造过程吗?”。
事实上,如今无论是市场结构还是市场模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结构上讲,已经从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客户成为了决定产业活动和经营活动效率和效益的主宰,唯有实现客户的价值,才能成就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价值;从模式上多少人为金钱愁绪讲,已经从原来的B2C转向了C2B,即整个产业的运营是由客户推动,客户也不再是产业服务的被动对象,而是整个产业供应链活动的协同生产者。
正是上述三个背景,使得供应链日益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它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以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交付等全过程企业间协同组织形态。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融为一体具有集成创新、创造价值、共享共赢、跨界融合、专业分工等特点的组织模式。而这也正是《意见》中反映出来了深刻涵义。
供应链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什么问题?《意见》提出了六项重点任务,分别涉及到了农业供应链、制造供应链、流通供应链、供应链金融、绿色供应链和全球供应链,之所以会涉及到这些领域,是因为供应链其独特的作用能够大大提升这些产业和领域的效率和效益。简言之,如果用最为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供应链对这些产业的促进作用,那就是“让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协同更为高效、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更加精确”,这正是《意见》中试图实现的目标。具体讲,这一功效所能起到的具体作用是:
第一、优化中国的产业集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产业发展至今,一方面在产业上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也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讲,目前我国产业规模在千亿级以上的产业集群61个,500亿到千亿级的产业集群161个,百亿级到500亿级的产业集群1198个,20亿级到500亿级产业集群2530个,这些产业集群创造了5500万就业,销售收入50万亿人民币,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产业集群信息不对称,形成不了行业性的信息平台。
企业地理上集聚,但是没有形成协同力量;产业的服务延伸性不够,只是在价格上做文章,使得我们有些产业集群不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甚至成为了产量过剩、产品低端化的根源。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用供应链的模式来实现产业集群的裂变力(指产业集群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分工精细程度,并在产业集群中形成基于一体化供应链)、产业集群的创新力(指产业集群所推动的创新数量和程度)、产业集群耦合力(指产业集群中相关产业之间合作程度)以及产业集群的吸引力。
这样通过有效的协调和组织,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各环节协同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打通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和资源优化配置。
第二、有助于推动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就算生活的不如意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共同体。
一带一路的核心在于实现合作国家之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而实现这些要素的重要载体便是供应链,因为供应链所倡导的合作共赢、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信息分享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抓手。
第三、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经济安全以及国家的软实力。产业的安全一直是一个国家管理的重点,2012年美国制定的《全球供应链国家安全战略》中,明确了美国供应链战略的两个管理重心,一是促进合法贸易及时而高效的流动,同时维护和保障供应链,使之免受不正当的利用,并减少其在破坏面前的脆弱性;二是培养一个准备应对且能承受不断变化威胁和危害,并可以从中断中迅速恢复的全球供应链系统。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同样也需要关注产业供应链的安全,当然我国的供应链安全不仅包括因为各种外部因素造成的潜在危害,而且也需要考虑关系到民国经济的能源安全和产业经济的安全。因此,通过有效地打造各个产业领域的供应链,特别是全球供应链能够有效地提升产业安全。
不仅如此,供应链创新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这是因为中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除加强以资本为纽带的投资并购外,更应重视以供应链为纽带的柔性管理和组织,而不是一味地通过资本性运作,进入海外市场,这样也更容易消除当地企业和行业的敌意,甚至抗拒,通过供应链的组织方式实现资源整合。
中国供应链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在《意见》的总体指导思想中,指出“以供应链与互联、物联深度融合为根本路径,以信息化、标准化、信用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支撑,创新发展供应链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高效整合各类资源和要素,提升产业集成和协同水平,打造大数据支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供应链体系”。
显然,这一指导思想提出了我国供应链创新的核心要素在于感知化、互联化以及服务化。感知化意味着信息数据化;互联化意味着主体生态化;服务化意味流程要素集成化。上述三要素的结合,则将供应链打造为一个具有“人类”特性的智慧群落。
感知化使各个产业领域的供应链通过物联、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新的技术创新和手段实现产业供应链全程数字化,进而推动生产、流通等各领域的优化,实现智能预测、智能生产、智能服务、智能物流等等,实现ICT下的流程整合由低向高发展。
互联化则决定了供应链的活动场域,它通过产业生态的建设和维护,将异质的有机主体形成相互关联、共生、互享的整体系统,推动产业能够有序健康的发展。当然这种互联不仅是组织与组织的互联,而且也包括产业、组织和环境的互联,形成和谐的供应链体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意见》中对绿色供应链提出了一些新的方向。
服务化则通过行为、要素的聚合实现知识和价值的再生。供应链的价值创造在于多要素的集成创新,诸如生产与服务的结合、三大产业的融合、产业和金融相互促进等等,借助于多要素集成服务创新使得产业主体之间的关系强度从弱到强。
小儿病毒性感冒的症状如何用连花清瘟防治冬季流感肝昏迷患者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