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第二天这位教练才跟她说
我的一个朋友最近一年在通过私教进行健身,她给我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在这一年里她一共遇到过6位教练,每位教练在给她上课之初都会询问她究竟想要怎样的身材,她的回答都是“维密的身材”。
于是,前5位教练给出的策略都是与其他女性健身者相差无几的健身策略——先减脂后塑形,只有最后一位教练没有当即给出健身方案。
直到第二天,这位教练才跟她说:
我回去看了维密秀,仔细研究了维密的身材。我发现,她们并不仅仅是瘦,不是那种纸片人的瘦。
相反,她们的身材非常立体,背部、肩部和腰部的曲线十分明显,有三个显著要素,分别是紧致、曲线感和力量感。
所以,维密身材的本质就是紧致、曲线感与力量感的完美融合。如果要想拥有维密的身材,那就需要在完成减脂之后,着重完成这四处肌群的强化训练。
这个故事正是一个关于“深度思考”的例子,虽然思考的对象并不是特别深刻的问题或概念。
什么是深度思考?
我认为深度思考就是不断逼近问题本质的思考。
为什么说是“不断逼近”呢?
因为深度思考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做到在第一次对某问题进行思考时就触其本质,但却可以在一次次的自我追问与深度思考后。
越来越接近它的本质,直到有一天终于触及那个本质,并将它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来。
比如“自由”是什么?
清晰说出它的本质可不仅靠一次深度思考就能做到的。
如果将这个定义具体化,可以看到它有如下5方面的表现。
1、精准的用词和打比方
著名的商业咨询顾问刘润曾说“所谓洞察本质,就是会打比方”。
只有在洞察事物的本质后,才会联系到大家所熟知的事物,从而打出精妙的比方。
比如,刘润老师在文中举例,小米生态链的负责人刘德跟他说“小米生态链中为什么会有很多既不‘高科技’也不‘智能’的产品。
原因是这些生意对于小米而言是“烤红薯”生意。
小米发展到今天,已经有3亿用户,其中2.5亿是活跃用户,他们除了需要小米、充电宝、手环等科技产品外,也需要毛巾、床垫等高品质日用品。
所以与其让这些流量白白耗散掉,不如利用这些流量来转化一些营业额。就像一个火热的炉子,它的热气散就散了,不如借助余热顺便来烤一些红薯。
这个“烤红薯生意”,就是因为洞察了这种生意的本质,而这无疑就是深度思考的结果。
2、对各种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有清晰的理解和表述
喜欢深度思考的人常会痴迷于一些重要概念的定义。
比如:“什么是爱?”
佛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中给“爱”这个概念下了定义:“真正的爱是要唤起对方的生命力,也就是要丰富别人的。”
像这样对概念的清晰理解与表述,绝对是经过很多次“深度思考”才能得到的。
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对爱的定义则是”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比如:“什么是幸福?”
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对“幸福”这个概念的定义也进行了多年的求索和深度思考。
在他的幸福1.0版本中,他认为幸福就是生活满意度,包含有三个不同元素: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
十年之后,他又提出了幸福2.0。此时,他将幸福定义为生命的丰盈和蓬勃,包含了五个元素:积极情绪、投入、意义、人际关系和成就。
正如我之前所说,深度思考往往不是一次性的思考,更多时候它都是持续的思考状态。
在这样持续的思考中,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直至触及。
然而,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阅历,没有看过足够的书,单单只凭“深度思考”怕也是无用。
阅历、阅读和与人交流,就像是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可以不断催化“深度思考”这个过程,帮助它一次次的发酵,最终走近问题的本质。
3、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刘未鹏在他的《暗时间》一书中写到,
看一个问题的解法,必然要看其解法所诞生的过程,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否则这个解法就只是一个问题的解法,记住了也无法推广。
而相反,如果我们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们就能提炼出更具一般性的解决思路与原则,这种思路和原则就可以被迁移去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
举例来说,你看了一个电影,连连称好。
我问你:“好在哪里?”
你说:“很感人。”
这个简单的回答显然是没有经过“深度思考”,这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4、比一般人有更多更深刻的自我觉知
常常深度思考的人,不论对概念还是问题都会有持续的思考。这种习惯也会迁移到对自己的探究之中,从而拥有更加深刻的自我觉知。
举例来说,你发现每次只要男朋友拒绝了你约会的要求,你都会非常生气,即使他的拒绝理由十分合理。
这个时候如果能进行深度思考,也许你会发现,每次都生气的根本原因在于你有一个十分强烈的EGO(自我),这个强烈的EGO让你很难心平气和的接受拒绝。
然后你继续思考,为什么自己会有如此强烈的EGO呢?
这个问题很难马上就有答案,但随着思考的深入和在脑中长时间的停留,你最终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觉知。
5、比一般人更能发现规律、趋势以及掩盖在趋势下不变的东西
看到一件事只想到一件事,看到一个问题只想到一个问题,而不是发现背后隐藏的规律,这样的人显然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为何需要深度思考?
1、“大脑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因为习惯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
2、“我们在大脑中走得越远,在现实中就走得越稳。”
3、每个人都有一个更高的自我。
更高的自我会对很多终极问题产生疑惑,深度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持续探寻、给予回答,从而拥有更加丰盈和蓬勃的人生。
4、深度思考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当你在持续深度思考后忽然明白了某个重要概念,你就会体会到那种极致的成就感。而马丁·塞利格曼则说:“成就感是获得幸福人生的重要因素。”
5、我们需要通过深度思考去获得更多更清晰的自我觉知。
即使面对同样的痛苦与挫折,有自我觉知的人会走的更有信心,而缺乏自我觉知的人会一直走在混沌之中,所以走下去的最终结果会有天壤之别。
如何进行深度思考?
1、 向自己发问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让我们无限的探究下去,从而帮我们形成长期的、一贯的思考路径。
所以,深度思考的关键就在于向自己发问,而且常常不是只问一个问题就结束,而是持续的问下去。
比如:当你要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你可以先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然后再一层一层的问下去。
2、 情绪的无纷扰
我们只能在水面平静的时候才看得清上面的倒影,也只能在情绪无纷扰的时候才能看得清问题的本质。
3、 思考要有持续性和开放性
对于复杂问题,我们往往无法在一次深度思考中完成,相反,我们需要在思考中不断的接纳各种输入,包括自己的阅历、阅读以及与人的交流,然后再思考,再接纳输入,直到最后洞察本质。
从昨天到今天中午,我与几位朋友分别进行了深度对话,帮助他们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自我认知。
其实这也是“深度思考”能力的一种现实转化。
“深度思考”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自我训练逐步养成,但一旦养成习惯,就不会觉得辛苦,反能成为乐趣。
延伸阅读: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这其实是很多年轻人的状态,他们盲目的自信,以为可以用肢体上的勤奋,掩盖思维上的懒惰,以致于终日瞎忙,陷入了低成长的陷阱。
其实,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将一辈子的聪明,都耗费在肢体的勤奋上。今天这篇文章,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思考
以下这个故事,人们常常用来说明执行力的问题。
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张三和李四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拿着同样的薪水。一段时间后,张三升职加薪,李四却没有,于是李四找老板理论。
老板对他说:「李四,你现在帮我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不一会儿,李四从集市回来,向老板汇报:「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老板问:「有多少?」
李四不知道,
于是赶紧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 40 袋土豆。」
老板又问他:「价格呢?」
李四说:「您没有叫我打听价格啊。」
于是老板让李四先坐下休息,并把张三叫来,吩咐他去做同一件事。
张三回来,向老板汇报:
「今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 40 袋,价格是两毛五分钱一斤。我看了一下,这些土豆的质量不错,价格也便宜,根据我们以往的销量,40 再苦也要笑一笑!学会低头,更能出头袋土豆在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全部卖掉,一定能赚钱。」
此时老板转向了李四,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张三的薪水比你高了吧?」
从执行力角度看,是李四做事没有心;但再深入地分析,他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他有两个方面不如张三:
一是不愿多动脑筋深入思考;
二是釆取低级思考方式,很多方面想不到。
伯特兰·罗素说:
「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
观察我们身边不少看似勤奋的人,却混得不行,为什么?
因为他们是「低效勤奋者」。
「低效勤奋者」有两个特征:不愿深入思考,釆取低级思考。这就导致他们做事效率低,效能低,成长慢。
「低效勤奋者」之所以不愿深入思考与釆取低级思考,是因为这些人不会深度思考。
学渣与学霸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深度思考。
普通员工与卓越员工之间的差别也在于深度思考。
小老板与大老板之间的差别更在于深度思考。
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升级
深度思考,首先是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升级。
大多数人从学校开始,就习惯了被学校和老师的教学计划牵着鼻子走;到了工作单位后,被上级的指令与监督驱使着行动。
这就是所谓的被动学习与被动思考。本文开头故事中的李四就是这么一个人。
釆取这种被动的学习与工作方式的人,亦步亦趋,跟着别人的思维走。既没有偷着懒,一样的累得像狗;又做什么都做不好,做不到位,内心充满压力感。
而主动学习不是这样的。我注意到那些学校中的一些学霸,他们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节奏,以自学为主。
在他们眼里,学校统一的学习计划与老师,只是其中之一的辅助途径。我见过一位高中学霸,高一就学完了全部高中课程。
我年轻时刚参加工作,就很纳闷:
为什么我的上司文化程度不如我,但他批评我时,总能看到我看不到的问题,想出我想不到的办法?
有同事解释说,因为领导比我经验丰富。我就不服这个邪。于是,我决定变被动为主动:
首先,我强迫自己重视并安心本职工作。
其次,在了解工作职责和部门目标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较高目标、专业能力体系化学习计划与工作计划。
然后,自己找问题,并带着问题在部门內外、行业內外进行广泛的学习与专注思考。这个时候,关键是能够投入业余时间用在学习与工作上。
这样一来,经过一段时间,我很快找到了感觉。看问题、想办法、做事情,都能踩到点子上了。
在我负责的工作范围内,我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与我的见解,都能走在领导的前面。
这样不但使绩效明显提升,博得上司的赏识,而且自己也感到对工作有了发自内心的兴趣,还心情舒畅,不像过去一样有压力了。
从「低成长区」向「高成长区」升级
我公司下面有个销售部门,不少销售人员业绩平平,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增长。而有一部分优秀销售人员,其业绩经常大幅超出平均水平。
开始时管理层分析,认为那些业绩一般的员工是因为打得不够多,不够勤奋。
我后来调来现场统计数据与录音,一番了解之后,发现情况不是这样的。
那些业绩一般的员工,大多数人的量并不比优秀员工少,有的还超过了优秀员工。
那他们业绩落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经过进一步了解,发现造成他们业绩差距的原因在打的潜客户名单上。
那些业绩一般的员工的作法:
是一直使用公司提供的潜客户名单,日复一日从上班机械地按照话术打到下班,并且形成工作习惯,乐此不疲。业绩没有突破,就抱怨公司提供的名单不好。
而优秀销售人员的作法:
一是充分利用好公司名单,开动脑筋,每天下班后对客户进行分析,然后区别对待,对成单可能性大的潜客户多花时间并自己设计针对性强的话术;
二是不依赖公司的名单,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开拓找新名单的渠道。
我认为影响一个人成长速度的主要原因,在于将你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哪里,是选择「低成长区」还是选择「高成长区」。
什么是「低成长区」?
「低成长区」:
一是指岗位上那些你熟悉与熟练的并长期重复进行的工作及工作习惯。这种工作往往改进少,不能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绩效突破与提升。
二是指杂乱分散的工作范围,由于缺乏专注聚焦与深入也无法进步。
由于不少人都不愿意面对陌生的、需要投入新的学习努力、费脑力担风险的事情,所以宁愿呆在「低成长区」。
因此,「低成长区」成为了一种使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舒适区」。
不少将时间精力投入在这种「低成长区」的人们,看起来在每天忙碌,每天都很勤奋努力,甚至自己感到充实而心满意足。
殊不知,由于进步缓慢,正逐渐被另一种每天都在「高成长区」高速成长的人远远甩开。
什么是「高成长区」?
「高成长区」包括:可以驱动职业发展与专业进步的新工作;原有工作的改进、学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行动。
从「低成长区」进入「高成长区」,是深度思考的进一步升级。
上述案例中的那些业绩一般的员工,他们之所以落后,因为不舍舒适区而滞留于「低成长区」。
而那些绩效优秀的员工都是选择在「高成长区」奋斗与学习的人。因此他们的能力不断提高,瓶颈不断突破,资源优势不断增强,绩效持续增长。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在前几年大众创业的热潮中,我认识的一位老乡。他 30 来岁,也按奈不住心潮澎湃,说老子决定不打工了,创业当老板去。
他拿出准备结婚买房的钱,加上找众多亲朋好友众筹的款子,共逾百万,开了一家餐馆。
我是偶然去吃饭碰上他的。吃完之后,他问我,餐馆办得怎么样?
我实话实说,你这个啊有两个战略上的问题:一个是地段偏僻了,另一个是菜品虽然有特色,口味也挺好。但根据我对周边人群的了解,你这定位有点不精准,高不成低不就。
这老乡听了有点不高兴,跟我大谈什么工匠精神,要精益求精创一流菜品。
最后他说「这地段偏是偏了点,但租金便宜。我可以把省下的资金,用来作广告,搞宣传,打响牌子,还是划算的。」
后来听说他在广告与促销上做了很大努力与很多动作。如宣传,店內有奖促销,优惠促销,派人在路口发广告传单,到附近小区与写字楼贴广告。
可以讲,凡营销教课书上提到的促销招术,他都几乎用了一遍。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半年后便停业倒闭了。
我发现,不少人有一个盲目的自信。以为战略上的短板,可以用正确的战术和增加战术资源投入,来弥补,来挽救。
这实质上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战术上你很勤奋,实际上,却刻意回避了真正困难但更有价值的部分——战略思维与战略决策。
而这种「总是要看到很多比自己优秀得多的人战略思维懒惰」的行为,最终会导致你战略决策失误,结果可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前面所讲的选择「低成长区」还是选择「高成长区」,这都属于战术层面的思考,这些你选择对了,做对了,也还是不够的。
比战术层面的深度思考更重要的,是战略层面的深度思考。
你必须把决定事业全局与长久成败的战略决策视为头等大事。在战略上多学习,多动脑子,多花时间,多选择,多比较,不怕麻烦,力戒「战略思维懒惰」。
要能「忍、等、准」,有耐心,时刻准备,创造机会,但勿因急躁而轻举妄动。
如果你是公司老板,就须选择一个好的行业,好的商业模式,把握好机会,使机遇同自己的核心能力、关键资源、价值观相匹配。然后,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
如果你是职场人士,在注重选好行业、公司平台时,更要选好职业,并且使这些选择与自己的专业、特质潜能、价值观相适合。然后,根据环境和公司未来发展趋势、未来机会制定自己的长远职业发展计划与新能力学习计划。
在战术层面,要深刻理解与执行公司战略与个人职业战略,不偏离战略,并充分用好主动学习、高成长区的思维方式。
人生最大的悲伤,莫过于将一辈子的聪明,都耗费在战术上。
当你抬头一看,你精益求精的事情,它们所在的职业或行业已被甩在时代高速奔跑的列车后面,或者己经衰落,或者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都很低微,或者前进的战略大方向错了。
小儿感冒药该如何选择痛经食疗吃什么好盐酸索他洛尔片说明书- 为解开惠勒大脑的秘密,他偷走大脑切成240块,发现了什么?
- 85岁婆婆终于醒悟过来,她要花掉自己的天和钱不留给子孙们
- 投资者提问:公司的董事长在今年的技术年会表现形式演讲中透露今年上半年的形势不是...
- “踢进1球”赢得了20万元头奖!他是怎么做的……
- 泰山迎来亚冠艰难一战:首尔将全主力出战,泰山打进一球便是胜利
- 挤奶紧身算什么!现在“护奶紧身”才是真的火,甜中带撩美爆了
- 27万元威士忌途中烧毁,快递公司愿赔2000元,原告判了
- 湖人好事将近!最完美买入或已达成,3D高手加盟辅助詹眉很适合
- 珍惜那个时会顶嘴、死不认错的孩子吧
- iPhone 14:关于苹果这一代 iPhone 的每一个令人兴奋的谣言和泄密
- 华为回应陈茉莉之后,你知道野鸡大学“爱尔兰欧洲大学”博士吗?
- 逛花市碰到这三种花,一定要买了一盆,它们都是夏季开花“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