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用交易平台实现全流程管理
2017年7月14日-15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近期震动金融界的一件大事,会议传递出的一些信号,也对未来国内经济金融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首先是会议规格顶配,以往金融工作会议是由总理主持,本次则是由习近平亲自主持,同时有五名政治局常委出席,会议规格空前。其次从具体内容来看,整个会议以“防风险“为基调,明确“金融去杠杆”,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结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加看到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重要性,因为供应链金融业务不但可以帮助产业链上中小企业获得融资,还可以降低核心企业自身的融资杠杆率,真正做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我们还要更加强调提高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水平,确保整体业务风险可控。
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链条长、主体多、操作环节复杂等特点,且融资客户多为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银行在经济下行期控制资产质量压力较大。面对这一困难局面,部分商业银行改变经营方向,暂时放缓供应链等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拓展速度,主推PPP、产业基金等大资金量、低人员投入的投行业务,绑定国家信用、政府信用,以维持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和质量。
但这一策略的代价极为惨重——随着银行垄断竞争局面的打破,一旦商业银行放慢脚步,市场就将被其他供给方迅速占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萎缩、客户流失的另一面,就是供应链融资业务已成为互联金融机构群雄逐鹿的焦点领域。
因此,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说,为巩固自身的客户和业务基础,应想方设法的发挥自身经营风险的传统优势,主动改变、迎难而上,通过调整产品策略、业务流程、风控手段等方式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前信息科技领域的一些新成果,可以作为信息获取、风险防控的重要工具,帮助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实现低成本的展业、监控和管理。
一、使用交易平台实现全流程管理
随着互联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依赖于一个个集中化的交易平台,购买生活用品时会去淘宝、京东,购买生产资料时会去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还有供应链内核心企业使用的各类产供销平台。
买卖双方在平台内方便的搜寻交易标的和对手,并在平台内完成合同签署、货款支付、物流登记等流程,直至最终完成交易。这些平台降低了各方的交易成本,为交易达成提供了便利。商业银行也可以顺应这种平台化交易的趋势,根据各类交易场景设计灵活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并将其嵌入平台的交易流程,再从平台内提取所需的各类信息、数据,来实现客户、交易和融资的全流程管理。
(一)基于交易场景设计方便高效的供应链金融产品
互联产品设计的关键在于产品与场景的融合,即将各类产品嵌入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去,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考虑其在特定场景下产生的特定需求,根据这一需求提供产品。近来各家银行也开始引入这种“场景化”的产品设计理念,在互联、尤其是移动互联领域推出了许多创新产品,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
例如,一些国有大行在全国棉花交易所平台中提供电子仓单质押贷款产品,生产方将棉花存入交易所指定仓库,按统一标准生成电子仓单,交易商购买时可同时申请银行贷款,以该次交易标的仓单设立担保,一旦贷款违约,交易所将配合银行在交易平台上处置该仓单,收回货款,这就是传统动产质押产品的平台化、场景化改造。
从原理上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对公产品中最适合“互联化”、”场景化”改造的一个分支,因为究其本身就是服务于产业链上下游之间高频次、多主体的交易,它的流程相对简单,层级少、效率高、创新快,准入门槛也低于一般公司授信产品,相对更适合嵌入互联平台中的交易场景。
改造后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将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与平台绑定后,能在交易场景针对核心目标客户直接展示产品要素,这将为商业银行拓客展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途径。
(二)全面掌握交易流程
在平台中进行的交易,其流程、步骤均由平台统一规范,标准化程度较高,银行通过自建平台或与平台合作,可以获取与融资相关基础交易的全部信息,并提出风控要求,改进交易结构和流程。借助交易平台,银行可以完成基础交易验证、资金及物流监管、销售回款归集等多项工作,全面掌握交易流程,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还能极大地提升业务效率。
例如,核心企业在交易平台上向供应商采购货物,双方签署合同后,核心企业划转预付款至供应商账户,供应商收款后发货,并将物流信息上传至交易平台,其后向银行申请一笔保理业务。银行放款前,应当确认该笔应收账款真实存在,这在传统业务流程中需要银行客户经理取得相关合同、单据,并由核心企业当面签章确认。
但在交易平台上则不同,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购销行为在平台内部留存了完整的交易信息,银行从平台调取相关数据后,再辅以账户资金监控和物流监控,足以确认应收账款的真实性。银行在保理放款后,也能够通知核心企业应收账款转让事宜,并在交易平台内部更改后续货款支付路径,确保到期还款。同时,银行还可获取交易各方的历史交易记录,作为主体评级授信的重要参考。
二、使用物联技术强化物权管控
供应链金融是那就去做银行对产业链每一主体之间交易行为的全方位金融支持,为保证交易完成和资金安全,必须强调货权管控。尤其是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个信贷产品,货物在用于交易的同时还成为了第二还款来源,这对管货的要求就更高了。
但截至目前,商业银行在货权管控方面仍只有一些传统招数——单据审核、委托第三方监管、现场盘库等,老方法应对新形势,问题和风险都很多,例如第三方监管机构不尽职导致货物丢失,客户动产重复质押导致银行失去担保物等,银行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使得许多机构失去了开办存货类融静能使人心明神清资业务的动力,存货融资市场逐渐萎缩。
这导致中小企业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融资来源,银行、物流企业、仓储监管企业也都少了一块重要的收入来源,可以说是一个各方皆输的结果。但是,近来物联技术的兴起似乎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案。
物联(InternetofThings)技术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系统(RFID)、红外感应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物品与物品相互连接的分布式络,从而实现智能化物品识别、物品定位、物品跟踪、物品监控和管理。
随着长距离无线通信、无线射频、传感器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技术逐步具备了多场景灵活架设的应用基础。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物联技术来强化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货权管控。
(一)提高担保物监管的安全性
通过在单位物品上安置或印刷射频识别(RFID)标签,并在存储场所架设传感器、分布式接入络和监控系统,银行可自定义各项监管指标和报警条件,以此实现低人力占用条件下更安全的担保物监管。
例如,通过读取物品标签内的信息,任何人均可了解货物的当前权属状态,
通过公示物权来避免重复担保;在仓储监管场所的立体空间边缘部署识别装置,一旦货物非正常移出,则立即报警并通知债权人;也可为货物标签添加防盗功能,一旦标签本体遭到破坏、修改、移除标签则启动报警程序;同时配合传感器技术,可实现一旦货物发生损坏、变质等物理状态及化学性状的改变,均能触发相应程序,帮助债权人和仓储监管方维持货物完好。
(二)优化货权管理效率
在当前的业务操作流程中,商业银行需要派出客户经理或专门的贷后管理人员定期前往客户仓库盘点库存,或者付出高昂的成本委托第三方机构反复检查核对,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操作也很繁琐。
但是通过物联技术,商业银行就可以轻易实现“远程盘库”,通过电脑、等终端实时查询货物位置、存储状态、交易历史,下载各项统计报表,还可通过摄像头观看实地情况,这为各岗位人员方便、快捷的获取可靠信息提供了极大帮助,可以有效提升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
(三)链接大数据,全面增强风险识别及处理能力
通过物联传感技术,银行可以精准掌握货物性质、状态、编号代码等信息,如果能将这些信息与记录商品交易情况的数据库连接起来,通过逐一比对,实现对在押货物市场价格、销量、供求关系的智能监控,并能向核心信贷系统实时反馈,这将为商业银行管理信用风险提供极大帮助:
首先,银行可以改变贷后管理人员手工重估押品价值的低效方式,依靠计算机实时监控抵质押率变化情况,使得押品价值不足的风险能够及时暴露,之后就可以通过提示客户补货、追加保证金或提前还款等方式来缓释风险。
其次,通过对货物供销数据的深入分析,银行在信贷违约发生、需要处置押品时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价格标准,提高贷款清收效率。
最后,在货物安全性得到保障、价格波动能够及时有效监控的前提下,银行完全可以扩大押品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不动产、大宗商品等易于管理的财产,还能把日用消费品、电子产品、农副产品等传统技术手段下难以管理的货物都纳入供应链金融的业务范畴,匹配短期限、可循环、放款还款便捷高效的融资产品,用物联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方法来实现智能化的风险识别和监控,并依托大型交易平台批量拓展业务,这必将成为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
综上所述:信息科技的进步为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拓展、风险识别及管控等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交易平台可以实现融资业务及基础交易的全流程掌控,通过物联技术可以安全高效的管控货权、并能带动押品范围的扩大。这些新技术如能进一步推广,必将改变供应链金融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现状,创造新的增长点。
2017中国智慧物流领袖峰会将于9月14日在北京举行。传统物流转型升级,新一代智慧物流正在革新、优化物流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提高行业效率,降低行业成本,减少行业风险,创造新的价值点。智慧物流大势已来,在“一带一路”的催化下,将带来哪些变化?
本次物流行业峰会规模约500+人次,报名链接:
脑缺血引起的晕厥首荟通便胶囊很贵吗厌食症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