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籽葡萄致不育 为啥这么多人信?
织密农产品安全保障网络,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提高公众对谣言的辨别能力,多方合力才能让真相跑在谣言前面
最近,葡萄无籽是因蘸了避孕药的谣言让不少“吃瓜群众”心生恐慌,一些产区的无籽葡萄销量甚至因此受到影响。幸好专家及时辟谣,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负面影响。
葡萄(供图/东方IC)
近年来,生活中流传的谣言耸人听闻,不少都与农产品有关。比如使用植物油做饭可致癌,带刺带花的黄瓜会导致不孕,吃草莓会致癌等。一些本来依靠简单常识就能辨别真伪的谣言也被广泛散播,农产品已成为被谣言袭扰的重灾区。
相信谣言的背后是非理性,但我们也应当关注这非理性产生的原因。苏丹红、毒奶粉、地沟油……这些年,农产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给不少消费者留下心理阴影。所以一旦有关于食品安全的传言出现,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确,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农产品安全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老百姓对农产品的健康安全更加关注无可厚非。但是,为何一些无稽的谣言却让不少人深信不疑?因为辨别谣言的确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由于不少消费者对农业各环节的信息缺少了解渠道——生产环节,使用了多少化肥农药;运输环节,保鲜是否达到标准;加工环节,有没有添加有害化学品,都不甚明了。在群众最关心的话题上,真实准确、透明及时的信息供应不充足,自然会让部分人因为信息饥渴而轻信谣言。
应当说,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安全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消费理念的进步。公众对于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增强,也能起到一定的社会监督作用,倒逼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但是,如果矫枉过正,一味捕风捉影,轻信谣言,甚至传谣造谣,造成的社会危害则不可小觑。错误的信息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对于农民来说,谣言发酵会影响农产品销售,甚至辛苦一年的劳动果实堆在田头,烂在树上。就像去年刷爆朋友圈的“吃草莓致癌”,让草莓身价暴跌,北京种植户损失高达千万元。
杜绝谣言,最根本的是要织密农产品安全保障网络。提供安全农产品,让消费者放心,应当是贯穿整个农业生产流程的理念,也应当是参与者都必须恪守的准则。作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无论是普通农户,还是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都应当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重视质量,保证安全,用实际行动让消费者打消顾虑、树立信心。政府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由多头管理,变为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让透明高效的制度为农产品安全保驾护航。
杜绝谣言,还应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政府增强信息发布意识,实行定期的信息发布机制,减少因信息缺失造成的信任危机;另一方面,帮助公众提高对于谣言的辨别能力。增加公众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是科普的重要任务。农业科普不能缺位,要找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利用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增强科普的趣味性,让公众愿意参与、乐于接受,这样才能增强他们对谣言的“抗体”。
此外,农业生产经营者也应注意提高生产信息的透明度。目前,已有不少人开始探索,通过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让消费者走进田间地头,通过认领、定制、采摘等方式,参与到农产品的生命周期中;也有人运用“互联网+”破解难题,让消费者在超市扫描二维码,获取产品在各个环节的信息,这些做法都有助于消费者因为了解而产生信任。
风险社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网络世界的一句谣言,往往会牵动农民的生计,居民的餐桌。我们必须多方发力,让真相跑在谣言的前面。(浩子) 以上就是关于“无籽葡萄致不育 为啥这么多人信?”的内容,希望大家看的开心,看的愉快,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的分享本网站,让更多的人看到本站的“无籽葡萄致不育 为啥这么多人信?”内容,谢谢!